2023年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每日一練《廣播電視基礎知識》4月21日專為備考2023年廣播電視基礎知識考生準備,幫助考生通過每日堅持練習,逐步提升考試成績。
判斷題
1、黨的十八大立足新世紀、新階段,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的位置,從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發(fā)展為“五位一體”。
答 案:對
2、新聞宣傳是否善于創(chuàng)新,是否能夠做到常做常新,是其發(fā)展壯大、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關鍵。()
答 案:對
3、要引導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
答 案:對
單選題
1、2004年12月2日,()向社會公布《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職業(yè)道德準則》,對播音員主持人隊伍的道德取向、素質要求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明確要求。
- A:中宣部
- B:文化部
- C: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
- D:中央電視臺
答 案:C
解 析:為加強廣播電視隊伍建設,倡導良好的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的職業(yè)行為,國家廣電總局于2004年12月2日向社會公布《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職業(yè)道德準則》,對播音員主持人隊伍的道德取向、素質要求和工作方法提出明確要求。共分責任、品格、形象、語言、廉潔和附則六大部分。
2、人類社會性的()對新聞的產生起決定性的作用。
- A:文化活動
- B:生產實踐
- C:藝術實踐
- D:文化實踐
答 案:B
解 析:新聞是一種信息傳播,它是在人類的生產勞動實踐中為適應人們的需要而產生的。因此,人類社會性的生產實踐對新聞的產生起決定性的作用。
3、保障公民使用網絡的權利,就是保護用戶上傳的一切言論均不受阻礙和侵犯。
- A:正確
- B:錯誤
答 案:B
多選題
1、下列哪些案例屬于“新聞逼視”?()
- A:某地發(fā)生了百年未遇的大地震,諸多知名影星紛紛捐款,甲報見某國際頂級影星沒捐款,于是便進行了報道,民眾反響很大,迫于輿論,影星不得不捐款
- B:甲報報道乙企業(yè)產品不合格,乙企業(yè)便向多家媒體提供了多方證據(jù)表示自己的產品合格,于是甲報在沒有提供新的反駁證據(jù)的情況下連續(xù)多天、花多個版面繼續(xù)報道乙企業(yè)的產品不合格
- C:某地非法拆遷,某報報道了地方政府不作為,但報道后,問題依然沒得到解決,于是該報繼續(xù)連續(xù)幾天、多版面進行了跟蹤報道
- D:某案件比較復雜,司法人員一時很難對被告犯罪與否進行判決,某報覺得被告應該被判有罪,于是便進行持續(xù)報道并表明了立場,迫于輿論壓力,司法很快作出了被告有罪的判決
答 案:ABD
2、以下關于5G技術特性的描述中,正確的說法有()。
- A:5G具有高速的特性
- B:5G具有高延遲的特性
- C:5G具有低功耗的特性
- D:5G具有超高密度鏈接的特性
答 案:ACD
3、2009年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在第一條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増加了三個統(tǒng)一的內容,具體表述為()。
- A:把體現(xiàn)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tǒng)一起來
- B: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tǒng)一起來
- C:把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tǒng)一起來
- D:把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jiān)督統(tǒng)一起來
答 案:ABD
解 析:2009年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在第一條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增加了三個統(tǒng)一的內容,具體表述包括:①把體現(xiàn)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tǒng)一起來;②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tǒng)一起來;③把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jiān)督統(tǒng)一起來。
主觀題
1、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必須把握那些方面的內容?
答 案:①要堅持新聞宣傳工作的黨性原則,這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原則;②要堅持把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這是新聞宣傳最重要的責任;③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的方針,這是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基本方針;④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這是新聞改造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是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新聞工作中的具體體現(xiàn);⑤要堅持政治家辦報,這是實現(xiàn)黨對新聞工作領導的重要保證。
2、關于新形勢下新聞宣傳工作總要求和主要任務的重要論述有哪些?
答 案:關于新形勢下新聞宣傳工作總要求和主要任務的重要論述主要有:新聞輿論處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前沿,對社會精神生活和人們的思想意識有著重大影響。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系改革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大局,關系國家長治久安。要充分認識新聞宣傳工作的重大意義,要更好地發(fā)揮新聞宣傳工作在推動經濟發(fā)展、引導人們思想、培育社會風尚、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繼續(xù)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需要新聞宣傳工作在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凝聚強大精神力量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營造健康向上、豐富生動的主流輿論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新聞戰(zhàn)線的同志一定要充分認識自身肩負的重大責任,保持奮發(fā)有為的精神狀態(tài),發(fā)揚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兢兢業(yè)業(yè)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進一步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把思想統(tǒng)一到黨的十七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實現(xiàn)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項任務上來。
3、廣播電視節(jié)目應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杜絕批評報道。
答 案:這一觀點是錯誤的。正面宣傳和批評報道都是廣播電視事業(yè)運用新聞手段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以正面宣傳為主,但不能杜絕批評報道。(1)正面宣傳,是指對社會主流與光明面所進行的肯定性和贊揚性的報道與評價;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是為體現(xiàn)和增強新聞宣傳的黨性原則而提出來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必須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重要方針。(2)批評報道,是指運用新聞手段對社會黑暗面以及工作中的缺點錯誤所作的揭露和批評。批評報道同樣也是堅持新聞宣傳的黨性原則的需要,是我國廣播電視新聞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黨的建設、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3)廣播電視節(jié)目必須以正面宣傳為主,肯定成績,贊美真善美,宣傳團結穩(wěn)定的大局。同時,也要認真開展批評報道,改進工作,解決問題。不過,一個時期內,不能把社會生活中的大量消極面集中地在廣播電視節(jié)目中展示,而是要在把握本質與主流的基礎上有所選擇地進行批評報道,這既是對客觀事實的尊重,又可以避免在群眾中產生負面效應。
論述題
1、如何按照“三貼近”原則加強和改進新聞宣傳工作?
答 案:堅持“三貼近”原則,是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進新聞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是加強和改進新聞工作的主要著力點,是提高引導水平和宣傳藝術的可靠途徑,是新聞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工作原則。(1)堅持“三貼近”原則,提高引導水平,要注意在內容上創(chuàng)新,改進宣傳報道。落實“三貼近”的要求,改進新聞宣傳工作,是實踐性很強的重要工作。為此,我們必須做到:
①對長期以來積淀而成的落伍的新聞觀念、新聞報道方式和新聞活動模式,進行突破與改革;
②以是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作為衡量我們輿論引領水平的根本標準;
③調動包括內容、表述、標題、評論、按語、圖表、攝影、漫畫等“新聞全要素”,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報道新聞;
④以新科技革命的手段,提升新聞宣傳的力度、強度和高度,促進新聞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2)堅持“三貼近”原則,提高引導水平,要注意在方法上創(chuàng)新。新聞工作要通過反映群眾呼聲,滿足群眾的日常需求,排解群眾的現(xiàn)實困難,為群眾解疑釋惑,實實在在為群眾講話來實現(xiàn)。新聞工作要把黨的主張變?yōu)閺V大受眾能夠接受、愿意接受的觀念,并且“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就必須按新聞規(guī)律辦事,運用各種生動活潑的新聞手段,在強化與群眾利益的相關性和提高受眾的興趣性等方面下功夫,把黨的意志轉變?yōu)槿罕姷恼Z言、新聞的語言,使之入耳入腦。
(3)堅持“三貼近”原則,提高引導水平,要注意在體制上創(chuàng)新。要積極探索建立新形勢下保證正確導向、富有經營活力的微觀運行機制,完善新聞宣傳宏觀管理體制,健全突發(fā)事件新聞報道工作的快速反應和應急協(xié)調機制。要立足長遠、瞄準目標,有計劃、按步驟地推進新聞工作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地發(fā)展。黨報、黨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必須堅持高格調、高品位,去發(fā)掘和發(fā)布真正合乎先進生產力發(fā)展要求、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鮮活生動的真新聞,以權威、深刻彰顯其影響力,去影響有影響力的人群,進而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認識自己的根本利益并為之不懈奮斗。
2、如何把握新聞工作的時度效?
答 案:輿論引導工作是一門科學,必須把握規(guī)律、尊重規(guī)律,按照規(guī)律辦事。時度效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標尺,是黨委政府滿足公眾知情權、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的關鍵,是把脈輿論動態(tài)、回應公眾關切、做好信息發(fā)布和輿論引導應當遵循的根本要求。為什么要把握新聞輿論的時度效?時度效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標尺,不管是主題宣傳、典型宣傳、成就宣傳,還是突發(fā)事件報道、熱點引導、輿論監(jiān)督,都要從時度效著力、體現(xiàn)時度效要求。這一重要論述是對新聞輿論規(guī)律的精煉概括和高度總結,是做好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遵循。
把握新聞輿論的時度效,時是前提,是決定新聞價值的重要因素,強調第一時間發(fā)布權威信息,占領輿論制高點,壓制謠言與錯誤觀點傳播,贏得話語主動權。度是關鍵,要根據(jù)事件的背景成因、性質特點、影響范圍,全面地把握新聞輿論工作的節(jié)奏、尺度和力度,防止輿論引導冷熱失度、褒貶失當、急緩失衡、錯位失焦。效是目標,講求傳播策略,注重引導藝術,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把追求效果、凝聚共識作為新聞輿論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1)抓住時
把握新聞的時效性,就可以贏得輿論引導的先機。抓住時,就是先人一步,先聲奪人,掌握主動權和話語權。
①注重時效
時效性是衡量新聞的決定性標志。新聞媒體在新聞發(fā)生時,要用最快的速度對新聞事實進行真實、準確的報道,對重大事件迅速發(fā)聲,對突發(fā)事件及時反應,做到關鍵時刻不失語,重大問題不缺位。
②選擇時機
全媒體時代的輿論引導,既要突出實效,也要選準適當?shù)膱蟮罆r機。在評估國際輿論態(tài)勢與國內輿論走向,把握社會預期和社會心態(tài),在事件發(fā)展與處置的關鍵節(jié)點上,我們要善于利用機會,順勢而為、借力發(fā)力、重錘定音,達到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
③把握時勢
報道什么或不報道什么,一定要把握好時勢。要根據(jù)實際需要,而不單純是新聞價值來取舍。有些新聞需要搶時間,有些新聞就要暫時放一放,還有一些新聞則是不發(fā)為好。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2)掌握度
我們在新聞報道、輿論引導的時候,要掌握分寸力度,讓新聞宣傳恰如其分。把握好度就是把握好新聞宣傳的尺度,報道新聞事實時,不隱瞞、不夸大、不歪曲,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
①把握分寸實事求是
權威發(fā)布要全面客觀、準確平衡,既不能把大事說小,也不能把小事說大。個別不是一般,一般也不是個別;局部不是全局,全局也不是局部。要防止以點帶面、以偏概全,把個別現(xiàn)象說成普遍問題,把意外孤立事件上升為制度問題,把不該褒獎的渲染拔高,把應該貶抑的炒熱放大。
②把握力度輕重適宜
輿論引導要在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面對眾生喧嘩、雜音,要積極引導人們分清是非、對錯、公私、美丑、善惡,激發(fā)全社會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③把握節(jié)奏動態(tài)調整
輿論引導要在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面對眾生喧嘩、雜音,要積極引導人們分清是非、對錯、公私、美丑、善惡,激發(fā)全社會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3)注重效
注重效就是保證新聞宣傳產生好的效果,增強影響力、吸引力、感染力,使群眾愛聽愛看。
①要學會讀心術
輿論引導時,要深入研究不同群體的心理、心態(tài),要學會讀心術,既要掌握大多數(shù)人的共同愿望,也要了解少數(shù)人的合理需求,知人知心,分類處理,該鼓勁的鼓勁,該引導的引導,該解惑的解惑,該糾偏的糾偏。
②要注重分眾傳播
新的傳播環(huán)境下,人們的個性化需求不斷上升,要精準定位受眾,從用戶的不同信息需求、偏好媒介習慣入手,進行信息生產的供給側結構改革,通過運用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技術,有效駕馭算法,創(chuàng)新傳播策略和路徑,提升分眾化信息傳播、信息抵達與信息接收的效果,能迅速將大眾細分為不同小眾,解決好對誰說、說什么的問題,以此全面提高輿論引導效果,提高新聞宣傳效果。
③要轉換話語體系
輿論引導最忌諱講官話、套話、大話、空話。正面宣傳要用心用情做,讓群眾愛聽、愛看,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宣傳,不能停留在重復喊空洞口號的套話上,不能用一個模式服務不同類型的受眾,背景、細節(jié)、故事既是公眾想聽的內容,也是傳遞主流價值觀最好的載體,能引發(fā)公眾的興趣和思考,情感、情懷,既能與公眾產生共鳴,也能與公眾達成共識。
時度效是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的關鍵所在,掌握輿論引導主動權,要求我們把握新聞輿論規(guī)律,在新聞報道中貫穿時度效的原則。一方面要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善于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善于全面地觀察總體輿情,善于動態(tài)地分析輿論現(xiàn)象,根據(jù)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適當調整輿論引導策略,善于系統(tǒng)地發(fā)現(xiàn)輿論,掌握背后的矛盾因素,增強輿論引導工作的原則性、預見性、系統(tǒng)性。另一方面,要善于在紛繁復雜、各種因素交織的輿論漩渦中,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區(qū)分輕重緩急,把握本質主流或趨勢,盯準輿情重點,策劃引導議題,整合輿論資源,統(tǒng)籌傳播渠道,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做到有序、有力、有效引導好輿論。
3、請談談新聞工作者三貼近和三深入的關系。
答 案:(1)“三貼近”原則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領導同志多次強調新聞宣傳要堅持“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從“三貼近”入手,加強和改進新聞工作,提高輿論引導水平,這是新聞宣傳工作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新聞工作者轉變作風、改進文風,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
“三貼近”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貼近實際,就是堅持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把回答和解決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作為中心任務,使宣傳思想工作更好地體現(xiàn)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貼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熱的現(xiàn)實生活中去,關注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使宣傳思想工作充滿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氣息,反映生活本質;貼近群眾,就是深深扎根群眾,把握群眾脈搏,了解群眾愿望,說群眾想說的話、想聽的話,使宣傳思想工作可親可信、深入人心。
(2)“三深入”原則
“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的一個基本觀點。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文藝是為“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的?!拔覀兊奈乃嚬ぷ髡咭欢ㄒ瓿蛇@個任務,一定要把立足點移過來,一定要在深入工農兵群眾、深入實際斗爭的過程中,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和學習社會的過程中,逐漸地移過來,移到工農兵這方面來,移到無產階級這方面來”。毛澤東強調,人類的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澤東號召,“中國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創(chuàng)作過程”。
(3)“三貼近”和“三深入”的關系
目前,新聞戰(zhàn)線推行的“三深入”活動,實際就是踐行“三貼近”的具體表現(xiàn),是新聞工作者通過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接地氣、長靈氣、出生氣的一個過程,也是記者感受時代脈動、吮吸生活醇香、傾聽群眾心聲的極佳途徑。
“三貼近”的內容十分豐富,其本質和核心就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叭N近”的實際就是根基,生活就是源泉,群眾就是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才能推進“三貼近”的發(fā)展,求得“三深入”的實效。實踐“三貼近”的關鍵在于“三深入”,要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以“三深入”推動“三貼近”,以“三深入”求得“三貼近”。